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前身是1988年成立的中南政法学院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于1997年招收知识产权方向硕士研究生,2001年招收博士研究生。2000年成立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创始人是我国著名法学家、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吴汉东教授。2004成立知识产权学院,同年11月26日,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被教育部评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师资队伍
学院(中心)现有专任教师22人,专职研究员1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家库专家5人,英国 Managing IP杂志“年度全球知识产权最具影响力50人”3人次,“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4人。
以“新时代科技革命与知识产权学科创新基地”为基础,学院聘请享有“欧洲专利教皇”美誉的世界著名知识产权专家Joseph Straus教授为首席专家,外方专家团队由来自全球QS排名前100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17位知识产权法、专利法、科技法、网络版权法、竞争法、生物工程等方向的科学家和法学家组成。
科研成果
学院(中心)已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及其他课题300余项,其中包括马工程、国家社科双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发展研究”在结项中被评定为优秀。出版专著、教材1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学院(中心)拥有:
第一篇知识产权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论合理使用——关于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研究》(吴汉东,1999年)
第一本知识产权本科生教材——《知识产权法》(1986年)
第一个知识产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2004年)
第一门知识产权国家级精品课程——《知识产权法》(2005年)
第一个知识产权国家级教学团队——知识产权教学团队(2008年)
第一个知识产权“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 ”——《知识创新、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2012年)
第一个知识产权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知识产权法学》(2013年)
第一个知识产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马一德,2016)
第一个知识产权学科创新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时代科技革命与知识产权学科创新基地(2018年)
第一个大学生“双创”知识产权维权机构——湖北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2018年)
第一个全国知识产权研究生暑期学校
第一部以学者、专家视角审视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状况的民间读物——《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
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知识产权法》(2020年)
国际交流
与国际一流的知识产权专家对话,与世界顶尖的知识产权研究机构合作。学院(中心)本着将中国知识产权理论与实践推向世界,让世界知识产权学者更加了解中国的目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018年,获批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新时代科技革命与知识产权学科创新基地”。依托学科创新基地,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邀请境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到学院(中心)开展合作研究,打造知识产权领域一流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学院(中心)长期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友好合作,多年成功举办WIPO中国暑期学校,开展合作交流。学院(中心)参与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知识产权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知识产权雏鹰项目等,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国际对接,既有“走出去”又有“请进来”,双向培养,成绩显著。
知识产权南湖论坛是由学院(中心)于2004年精心创办的学术品牌。经过二十余年的积淀和发展,知识产权南湖论坛以其“规模大、规格高、影响广泛”成为中国知识产权界的代表性学术盛会和国际知识产权学术交流平台,受到国内外知识产权界和新闻媒体的高度评价,先后有国内外知识产权领域各界6000余人次参会,其中包括国际著名知识产权专家300余人次。
智库建设
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基础,学院(中心)构建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研究基地、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新时代科技革命与知识产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湖北)基地”、中宣部国家版权局“国际版权研究基地”、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等。
作为国家级知识产权研究智库,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一直服务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工作,为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提供咨询研究服务。参与了《著作权法》《专利法》《职务发明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参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年度推进计划的拟定和商讨,包括2轮国家知识产权建设纲要制定,4次国家知识产权五年规划起草,以及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十年实施评估工作。每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文化和旅游部等提交咨询报告90余份。中心入选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并荣列“A+”等级,入选首批文化和旅游行业智库建设试点单位。《起草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及规划,服务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被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评为“2021年中国智库参考案例”。
人才培养
学院(中心)主要培养“复合型——融通性、综合性、交叉性”高端人才,构建了从知识产权法学本科、学术硕士、法律硕士、法学博士和博士后以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硕士、涉外知识产权高级人才的培养链。
学院(中心)紧跟国际知识产权发展态势,每年资助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学术竞赛等,创办“文泓读书会”和“知识产权德恒大讲坛”,广泛吸收兼职研究员、海内外知名学者参与中心人才培养工作。
2005年,学院(中心)团队打造的《知识产权法学》被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2年,《知识创新、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入选第一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2020年,《知识产权法学》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吴汉东教授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其主编的《知识产权法》(第五版)获得“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学院(中心)开辟了《知识产权蓝皮书》、知识产权南湖论坛、国家精品课程、德恒知识产权大讲坛、知识产权暑期学校、图书馆和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等学术窗口,实现了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资料信息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发展。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十佳学术类网站”称号,还获得“全国高校百佳网站”“最佳学研促进奖”,成为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知识产权学术网络平台。
学院(中心)拥有知识产权专业图书馆,馆藏是以知识产权为主的法学综合类图书。包括中文、日文、英文和少量其他语种的图书总计3万余册。
社会服务
受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学院(中心)从2009年开始承办“全国研究生知识产权暑期学校”,面向全国在校研究生,欢迎并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员参与到知识产权的学习中来,培训了包括国内外知名大学在内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1400余人,提高全民尤其是有较高学识素养群体的知识产权意识。
2018年,全国首个大学生“双创”知识产权维权机构——湖北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依托学院(中心)成立。
学院(中心)还承办“国家知识产权局领军人才集中研修班”“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与智库建设培训班”等多个品牌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5000余人次,为提高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业务能力,推动国家和地区保护知识产权文化氛围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